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确保绿色校园生态环境

发布日期:2023-03-3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校区发展规划,按照维护生态、突出特色原则,坚持统筹规划,体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校园生态文明。

一、坚持绿色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制度着手,贯彻规范化管理

按照学校“135工程”整体要求,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绿色校园管理制度,提高制度意识、规范意识。先后制定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园绿化管理办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园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园绿化养护管理规范(草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建设全过程

一是济南主校区校园整体规划采用以组团分区为基础,结合整体分区功能组织模式,创新的形成“校园群落”超大型校园规划模式,融入健康生态校园理念,打造以“生命绿洲、健康校园”为设计主题的校园整体设计方案。以组团模式为基础,将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实验教学中心、模拟教学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校园公共建筑集合在一起形成中央核心教学组团,布局在校园中部,保证校园各处的使用便利。将学校教学区分为东、西、北三大学院教学组团。东学院教学组团包括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医学与解剖学院、实验 动物与动物实验学院等;北学院教学组团包括生命科学院、生物医药工程学院等;西学院教学组团包括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三个学院教学组团分别与两大学生生活组团一一对应,形成完整的“校园群落”。这样将学生生活与学院教学相结合形成“校园群落”,将学生生活半径从1000米减少到300米,最大限度减少了学生日常上课的步行距离,避免了校园“钟摆效应”。北校区东北角布置一处体育区:体育区临校园东边界布局,隔离来自东侧京台高 速公路的噪声干扰,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日常运动空间。南区总体形成空间围合的布局模式。校史馆与南区中心绿化共同形成整个南区的核心区域,与北区的中央核心区共同形成一条生态景观带将校园各部分功能组团串接在一起。并且通过青岛路轨道 M3 线小高庄站将南北两区相连,满足南北两区人员步行通行需求。转化医学中心体量较大,作为校园中轴的视线底景与北区图书馆遥遥相对,共同形成大气完整的空间格局。口腔医学院布局在西侧地块,形成校园面对城市道路的标志性建筑。体育馆与小球馆布局在校史馆东侧地块,相对独立,便于对外开放,与社会共享。留学生公寓与国际交流学院在南区东部,形成相对独立并且便于对外开放联系的区域。总之通过“校园群落”的超大型校园规划模式将校园功能进行整合,既保证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功能距离较近,便于日常活动;也将单体建筑进行合理组织,创造了整体恢弘大气的校园空间。

二是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健康生态的校园景观环境

济南主校区在校园规划时就已经统筹考虑校园园区的景观分布,校园绿化率达到45%以上。在图书馆的西侧打造大型景观湖,营造景观秀丽的水景花园。岸边披拂,修竹丛丛,西侧面向城市开放共享,对城市营造优美的展示面。在规划层面,校园景观湖位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南北生态绿轴上,可作为生态绿轴的重要景观节点,为整个医学科学中心增添亮点。泰安校区自2003年建成后,在建设初期也已经统筹考虑校园园区的绿化分布,目前泰安长城路校区绿面积1195077.79 m2,绿化覆盖率67.83%,水面面积107325.3 m2,占地6.65%。校区内乔灌木计165个种,共52个科,96个属。目前两个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整体绿化做到了点、线、面结合,景观布设错落有致,节能环保效果明显,与校园建筑相协调,与功能区域相适应。整体生态景观河湖环绕,草木繁茂,四季色彩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优雅宜人。

三是济南主校区在校园规划时就已经明确各类校舍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进行设计,要求各类校舍建筑按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符合二星级标准。泰安校区在2015年以后的建筑物是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其中医学综合实验楼是学校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物,符合二星级标准。

主校区各类校舍采购的建筑器材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分体空调、中央空调以及卫生洁具等均采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绿色节能产品;建筑物为甲类公共建筑,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的有关规定节能设计要求,对屋顶墙面门窗等建筑围护结构均符合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每个建筑前都放置生活垃圾四色垃圾桶,泰安长城路校区还安置了5个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点,在泰安与地方共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校园内在室外配备电动车充电桩。

济南主校区为新建校园,在校园规划时就已经充分考虑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回用,采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利用系统等LID设施。主校区有雨水集水模块、中水处理站等雨水、再生水利用设施设备。泰安长城路校区水面面积10万平方米,常水位蓄水10万立方米,五个湖面利用收集雨水和中水处理常年保持正常湖水高度,利用中水管道,从下游湖水抽至上游,实现湖水的循环,确保水质质量。

推进绿色节能措施,加强智慧化能源管控

主校区一期建有能耗监测平台,目前正在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提升,可实现单体建筑和重点用能位置的水电计量装置的远程监测,实现中央空调机组运行数据的远程监测,实现单体建筑采暖数据的监测,监测覆盖校园用能场所面积70%以上;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细化如中央空调、路灯、教室等主要用能设施的运行方案,以达到平稳高效运行状态,取得节能降耗成效;校区主要建筑、管网达到三维可视化,用能台账、分类记录、分类报表更加直观、易于分析。

    二、实现绿色成效

学校获得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称号,山东省高校绿化与景观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顺利通过“山东省节水型高校”现场评估验收。

校(院)已经建设有线、无线全覆盖的基础网络,实现了多校区、多网络融合。初步建成SDN网络架构,向“网随人动,业务随行”的精细化管理目标迈进。正在推进建设承载校园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业务的云平台。

已经完成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校(院)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校(院)迎新系统。迎新系统实现了在线网上办理,使服务前置,让数据多跑路,实现了新生报到方式的转变和迎新工作的高效与创新;信息门户系统,所有应用统一入口,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安全管理。通过门户,即可访问校内的所有信息化资源;网上服务大厅、OA系统等初步达到了节省工作成本,利于文件传阅管理;方便检索查阅,促进信息共享;增强监控能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构建科学管理模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