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校(院)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红医文化、生命科学、医学创新等资源,深入开展科创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红色文化育人成效显著。2022年,校(院)获评“全省首批红色文化示范校”。
一、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特色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大力实施基层党支部和青年骨干联系学生班级“领航工程”,与联系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建立完善党支部、党员干部和青年骨干联系班级长效机制,注重红色文化浸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党建品牌项目。
二是校内与校外协同联动的文化教育模式。校(院)与省委讲师团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驻地部队积极开展军地联学共建,建立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举办“教授茶座”“通识大讲堂”,邀请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讲党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实现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融合。巩固深化成果党史学习教育,在学史知史中传承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拼搏奋进的昂扬斗志。
三是构建具有山一大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传承弘扬山一大精神,精心组织拍摄纪录片《泰山作证》,组织撰写报告文学,挖掘山一大历史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四大疾病的辉煌历史,生动再现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家国情怀,并将其作为思政课,在师生中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精神。深入开展向“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学习活动,举办“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事迹巡讲报告会9场,并通过领航工程、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激励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和青年学生深入学习白晓卉同志的先进事迹,受众面超过3万人次。举办师生共上一堂思政课——我为抗疫做贡献”主题活动,组织师生与山一大援护医疗队队员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激励青年学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深入开展青春榜样、“弘毅尚学”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校(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做出成绩的一线教职医务院工和优秀学生事迹或案例,形成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实效
坚持党建引领与红色文化浸润相结合,擦亮文化育人底色。
校(院)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创新,着力实施基层党支部和青年骨干联系学生班级“领航工程”。校(院)机关、教学机构和附属医院共142个党支部与501个学生班级建立联系,建立完善教职工党支部普遍联系班级和服务学生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红色引擎”。出台《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教学机构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制度》《党组织书记联系高知识群体制度》,建立并畅通师生沟通见面机制,校(院)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部门及时了解学生诉求,协调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各党支部与社区、基层单位在党建创新、健康教育、产业项目、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组织师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采取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联动发展、与红色文化教育、铸魂育人互融互通,实现双融双促。
用活用好红色资源,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运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结合红色资源提升宣讲教育效果。校(院)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省内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体验式感悟,身临其境学党史,增进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校(院)党委书记韩金祥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委办公室党支部前往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清明祭扫活动,引导支部全体党员回顾党的历史,缅怀烈士功绩,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院)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带领院部分代表赴延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在中共中央七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于金明院士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党课。各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济南解放阁、济南战役纪念馆、东营广饶刘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切实发挥好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典型讲学,组织老干部、老教授和优秀共产党员讲述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史;邀请“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为大学生专题讲述“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争做有信仰、有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建校内外思政大课堂。校(院)将“四史”内容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重要聚焦点,制定推进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校(院)与省委讲师团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进讲师团优秀师资进课堂,建立一支包括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优秀企业家等兼职教师队伍,“共同组织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共同举办理论研讨活动、共同开展理论宣传宣讲活动、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共同搭建智库平台”。夯实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无缝隙覆盖的教育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倡导、优先支持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借力赛训提升课程思政创新质量,大力表彰和推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案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和主动性、积极性。中国教育报以“实施线下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思政无缝隙覆盖”为题在头版作了报道。深入开展校地联学、军地联学活动,建立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五支队伍”进校园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山东卫视“理响中国”栏目、纪录片《我的战“疫”》走进山一大,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代表与近千名青年学生融在一起,讲述抗疫故事以及关于初心与使命、大爱与担当的新时代特殊思政课。通过举办“教授茶座”“通识大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等高层次专家学者讲党课、思政课,引导师生树立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实现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融合。
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价值引领,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聚合力。坚持常态化宣讲与集中宣讲相结合,校(院)组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校(院)党委安排,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对象化宣讲70余场。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论专家、大学生骨干、老干部等6支宣讲队伍,面向党员干部和师生医护员工宣讲全覆盖,受众32600余人次。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宣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师生医护员工听得进、记得住、有共鸣,走实走心。校(院)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思政教育系列专题,深入开展宣讲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校(院)学团组织、各学院通过举办青马班、组织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年大学习”“青年思政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学党史悟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力量,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热情。
强化榜样引领,注重在普通团员青年中挖掘先进典型,依靠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青年。校(院)通过邀请青春榜样分享成长经历,畅谈理想信念,引发广大青年学子共鸣,教育成效显著。举办“五四”青年诗会、“党史中的山一大故事”报告会系列活动,感受革命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医护员工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积极担当作为,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校(院)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社会需求、指导教师课题、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从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多支国家级、省级重点服务队,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惠民万余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乡镇街道为居民开展以健康教育、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宣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传队赴宁阳县磁窑镇茂义村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泰山爱心支教团坚持十几年接力爱心支教,辗转甘肃、青海等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打造红色文化阵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协同力。综合利用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充分发挥省理论宣讲基地、医德教育研究基地、人文与社会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载体,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校史馆、附属省立医院院史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党史教育、思政教学、红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打造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多元化特色展馆和文化传承、研究、教育基地,作为师生医护员工学习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育人功能突出的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2021年6月,附属省立医院院史馆由山东省党史研究院挂牌“山东党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云展厅”进校园系列活动,校(院)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十个一”系列活动,各学院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努力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力。校(院)设立红色文化专项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资助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努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挖掘与凝练齐鲁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深入阐释红色基因积淀、赓续与拓展的历史演变和时代体现,探索红色文化与科技、创意的融合路径,为红色文化教育厚植了丰富的文化滋养,铸牢学生理想信念。校(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等多学科优势,大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立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文化自觉与青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青年政治信仰培育及政治引领研究》、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青年政治信仰培育问题的时空维度研究》等课题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