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领航,强化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社会实践基地考核办法》《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精准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依托学校党建品牌“领航工程”,开展“连线援沪医疗队员,与在校师生共上云端思政课”“领航工程—学习抗疫英雄白晓卉先进事迹”等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受到鼓舞。通过党建领航,12000余名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同心抗疫的生动实践活动中,形成“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志愿服务效应,体现了“党建+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
发挥融合优势,凸显专业特色
学校作为科教医融合的大学,始终坚持“大学+科研机构+医院”一体化育人模式,特别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专业优势,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成效,构建具有时代特点、青年特征、学校特色的实践育人机制。充分发掘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强化医学专业特色,夯实医学实践平台。学生依托学校附属省立医院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成立罕见病协会,并在罕见病专家的指导下奔赴全省各地开展罕见病调研、关爱瓷娃娃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各学院联合各附属医院组建实践团队,赴德州、济宁、泰安等地开展医疗帮扶,疾病防控、应急救援等多项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品牌化。
按照学校党委“将大学和医院办到人民群众中去”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健康使者服务团、关爱困境儿童医疗服务队、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伦琴志愿服务队、青春健康同伴社、岐黄本草志愿服务团等15支医学专业的学生志愿服务队,这些服务队联合各附属医院常态化走进社区、农村、学校、养老院等,开展爱心义诊、健康知识宣讲、急救知识科普、艾滋病、结核病预防、运动康复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做出山一大贡献。
挖掘实践内涵,提升育人深度
在校内,强化学生社团建设,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打造“社团文化节”品牌活动,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推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特别重视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生科技社团的发展,营造鼓励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口腔研学社两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106.477。在校外,搭建多方联动平台,拓宽协同育人途径。通过联动社会各方资源,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打造社会实践基地、青鸟驿站等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与省疾控中心共建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与省医保局共建医疗保障学院,与浪潮集团、东软教育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的基础上,使得“短期的、一次性”的实践项目成为“长期的、持续性”的跟踪实践,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成长、教育成功、社会成效”目标的三合一。
以“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为专题,每年组织大学生党史宣讲团、乡村振兴服务队等百余支实践队,以“让‘红色’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助力乡村振兴,书写青年作为”“‘健康使者’走向全省”等为课题,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赴社区、农村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有机融合,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大力推进西部计划,从2003年起每年坚持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西部工作中去。2022年选派15名学生到祖国西部、边疆开展基层志愿服务,在躬行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贡献青年力量。
打造服务品牌,实现创新发展
学校“青年志愿服务大篷车”项目,2013年底启动至今,足迹遍及省内17地市和青海、西藏等地区,500余名医务志愿者参与,活动累计受益人群10万余人,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600余例,该项目也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创立于2010年的泰山爱心支教团,十二年来坚持利用暑期远赴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地开展支教活动,累计行程近40000公里,帮助困境儿童1000余名,支教团成员还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支教团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此外,健康使者服务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也都是传承了十几年的志愿服务品牌,为服务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