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构建由三重保障、四个阵地、五大计划组成的心理育人“345模式”,着力提升心理育人水平,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强化三重保障,引领心理育人创新开展
一是体制机制保障到位。成立心理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确保心理教育工作者心中有账、胸中有策、手上有招。推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规范统一、分工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为心理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疫情期间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疫情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和《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工作实施方案及突发事件心理疏导相应预案》等文件,保障特殊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是工作队伍保障到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图书馆阅读疗法工作室、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和有心理学专长的教师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组建了一支“四方结合”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疫情期间成立心理服务专班,包干二级学院提供专业心理疏导。依托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志愿服务团队,探索建构以点带面的心理育人途径,形成较为完备的心理朋辈互助体系。
三是医教协同保障到位。发挥医科大学医疗资源优势,聘请各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学专家为顾问,定期为心理教育工作者做专业督导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泰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完善转介诊疗等运行机制,建立心理危机转介便捷绿色通道,打通危机预警干预的“最后一公里”。
二、筑牢四个阵地,完善心理育人支持系统
一是筑牢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阵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课,实现全覆盖,开设“发现独特的我”、“与压力共处”等主题丰富的团体辅导实验课程,打造《绘画团体辅导》、《表达性艺术治疗》等精品选修课程,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精心打造“心梦想、心健康”系列活动,以“525心灵集市”、“青春远航”户外心理素质拓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吸引近万名师生参与,不断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认识,实现自我教育普及化。
二是筑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阵地。校(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在济南、泰安两个校区都建有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置了预约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减压放松室、艺术表达室、沙盘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室,配备HRV减压舱、情绪宣泄器材、心理沙盘,满足学生心理调适需求。
三是织密心理育人网络阵地。构筑网络宣传平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手机微信公众号——“山一大心理中心”,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咨询预约、心理测评等功能。结合疫情防控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打造“同心抗疫”、“心暖心等于世界”心理健康科普品牌,累计发文50余篇,阅读量近10万人次,有效帮助学生调整自身情绪与状态。
四是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阵地。引入“大学生心理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心理筛查与危机干预智慧联动、危机管理“学校-学院-辅导员”一网贯通、心理筛查及个案处理数据一屏呈现、心理育人智能自助等功能,实现重点关注人群的动态化管理和实时交互、心理健康状况的统计与大数据展示,利用智能化手段保证全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五大计划,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
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课程教学,通过集体研讨、教学示范、设计微课、以赛促讲等方式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心理情景剧、心理辩论赛、脱口秀等形式多样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对线上课程平台遴选和有关内容制作培训开展了专题研讨,加强对课程的质量监控。凝练“一学院一精品”心理品牌活动,打造好心理委员大讲堂、一杯心茶、观影绘心等亮点品牌,促进心理知识的传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山东省2022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评审中获优秀微课2项。
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精品项目培育计划。通过对特色心理活动、优秀工作案例、班级精品心理活动、师生活动作品培育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名师效应,打造侧耳倾听心理工作室、起航心理工作室等心理育人辅导员工作室,为心理育人实践创新搭建平台。在山东省2022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评审中获优秀短视频6项,优秀心理辅导案例、特色活动等项目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是实施心理健康系统化预防干预体系建设计划。构建心理健康精细化摸排制度,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特殊学生群体,打造“一二三四”四级心理预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对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分层次、有侧重、全覆盖的心理帮扶。着重完善“一级”重点人群档案制度,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通过专兼结合、朋辈互助和心理专业智能化平台建设,形成网络化、系统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设心理健康系统化预防干预体系。
四是实施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发展计划。按照“配齐、配足、配强”的原则选配心理咨询服务教师队伍,实施专题培训、分层训练、梯度培养、名师引领、骨干辐射等培养计划,促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队伍发展。通过智能化平台优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心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善个体咨询初始访谈机制,规范咨询预约、值班、咨询、反馈、督导、档案管理等环节,建立健全信息跟踪和咨询效果反馈机制,强化全流程管理。设立24小时“援助热线”、“援助qq号”、“树洞信箱”等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五是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加强心理危机的日常预警,成立突发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完善校院两级协同会商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以及危机会商。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系统,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构建家校协同、医教协同工作体系,建立重点学生家校会谈制度,不断简化心理危机转介工作流程,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及时转介。